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第五章才大三千(17)(2 / 2)

加入书签

横秋,也以为他应该是已结婚生子了。随着进一步了解和感情增进,他们最后就变成了一对恋人。

他们真正走到一起,经历了很多坎坷。先是杨雅丽的父母、舅舅舅妈不愿意。后来姥姥见了陶砚瓦,说:这个学生很好,懂事儿。杨雅丽说:他家是河北农村的,说不定我要跟他回老家。姥姥说:嫁鸡随鸡,他去哪里你去哪里。姥姥一个字不认识,但具有一言九鼎的威望。于是谁都不再反对。

准确讲是没人公开反对了,但还是有些疙疙瘩瘩。杨雅丽先退伍回京,陶砚瓦远在榆次,两人仅靠信件联系,几乎是每周一信,而且洋洋洒洒。好在陶砚瓦是做文字工作的,信纸不用自己买。这些信大部分至今还保留着。鲁迅许广平的《两地书》,仅收入两人信件15封半,陶杨通信在数量上文字总量上绝对大大超过鲁许。

然后是结婚、儿子出生。杨雅丽一个人在北京,父母、公婆都指望不上,期间艰难困苦,难以尽述。送走她至亲至爱的姥姥,送走她生身父母,送走她牵肠挂肚的公婆,又把亲生儿子养大成人,当年的青春风采早已不复存在,她已经是一个领取退休金的老大姐,是陶砚瓦的真正“老伴儿”了。

她目前挂念的,是儿媳什么时候怀孕,她能否有力量帮着带。她早把老家给的好棉花攒下来,足够缝制五个孩子的小被褥和小棉衣。

陶砚瓦心想: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跟了你,一个北京女孩儿跟了你,一个飒爽英姿的女兵跟了你,一个小妹妹跟了你,整整0年了,她幸福吗?她满意吗?她委曲没有?她失落没有?当你受人非议时她挺身而出为你辩护;当她发现你身上的毛病时会单独提醒敲打;当你心情不好时她好言相慰,当你身体不佳时她细心照料,当你父母生病你却无法回家时她只身赶往老家代你行孝,老家的乡亲们都夸你取了个好媳妇,陶砚瓦啊陶砚瓦,你何德何能配上她!

陶砚瓦心念及此,不由得泪水潸潸流出。

“你别楞着了,快和面吧!”杨雅丽喊道。

“好,好,和面。”陶砚瓦嗫嚅着,赶紧到卫生间擦脸洗手。

晚饭很温馨,儿子陶家柳、儿媳陈芳华都讲了祝福的话,儿子还说等金婚时再聚,儿媳说等钻石婚时再聚。钻石婚是80周年纪念,那时这一家人分别是106岁、10岁、80岁、78岁。假如这个宏愿可以实现,应该有第三代第四代甚至第五代了吧?

一家人憧憬着,说笑着,沉浸在幸福里。

是夜,陶砚瓦填词《御街行结婚卅载家宴》:

算来已享珍珠誉,三十载,诚非易。同肩风雨共鬐虹,岁月如歌如曲。恰良霄到,饮杯中酒,相视谙其味。

金婚能庆追钻石,体两健,心双契。儿媳闻道喜颜开,先定彼时欢聚。若苍天许,遂鹪鹩志,重把芳樽举。

写毕,他给几个诗友群发了一条短信,说是请他们指正,实际更想让他们分享快乐和幸福。(未完待续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